文物里的大明风华:“立刻皇帝”朱棣的文治武功|新知_爱游戏app官方网站_爱游戏全站app官方网站入口

新闻动态

文物里的大明风华:“立刻皇帝”朱棣的文治武功|新知

  公元1360年5月,朱元璋第四子诞生,后取名为“棣”。洪武三年(1370 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建文四年(1402 年)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 年),从此开端了他二十二年的帝王生计。

  朱棣雄韬武略,自有一番志趣。他励精图治,在位期间产生的重大事件包含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修撰《永乐大典》、树立内阁、疏通运河、威服蒙古、克复安南、荡平倭寇、铸永乐大钟等。朱棣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复兴文明,曾言:“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后世点评远迈汉唐,尊称为永乐大帝。

  朱棣虽是“立刻皇帝”,但他相同重视“文治全国”。宋以文治,徽宗更是“爱艺术不爱全国”,文武失衡下惨遭“靖康之耻”;元以武治,不得儒士心,土崩瓦解。朱棣在罗致前人的经历上,文武兼修。

  前有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和平御览》类书(古人的百科东西材料),朱棣决计修一部百科全书,包容百川,显现国威,谋福万代。

  永乐元年(1403 年),朱棣挑选有“神童”美誉的大文人解缙(1369 年-1415 年)掌管修书,主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地舆、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解缙在前期准备过程中,荟萃儒家经典,初名《文献大成》。朱棣阅读后觉得应一应俱全,聚集百家。这时候,朱棣想到一位更佳人选,曾为他出谋划策发起靖难之役的高僧——姚广孝。

  姚广孝(1335 年-1418 年),法名道衍,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文学家,靖难之役的首要策划者。姚广孝早年落发为僧。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1382 年,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姚广孝以荐当选,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住持大庆寿寺。从此常常收支燕王府,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姚广孝屡次为朱棣出谋划策。朱棣即位后,授官僧录司左善世、太子少师。姚广孝尽管承受了官职,却回绝出家,上朝着官服,下朝穿僧依,住在寺庙中,关于权势、富有没有一点点留恋。

  姚广孝没有孤负朱棣的信赖,永乐五年(1407 年),这部凝聚了姚广孝、解缙等人汗水的巨作修成,朱棣十分满意,并亲身作序:“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序百王之作,总历代之典”,大一统的我国,需求有一部典籍辉映中华文明的印迹,朱棣钦定大典名称为《永乐大典》:“始于元年之秋,而成于五年之冬。总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名之曰《永乐大典》。”

  全书 22937 卷,其间仅目录就有 16 卷,共 11095 册,总计约约 3.7 亿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许多的文献材料,极为宝贵,可谓我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作为皇家藏书,《永乐大典》版式精巧,录入规划有地舆地舆、典章制度、诗文词曲、佛道典籍等,为后人保存了许多明曾经的宝贵文献。

  嘉靖三十六年(1557 年),紫禁城失火,好在嘉靖皇帝(1522 年—1566 年)有防范,《永乐大典》没有彻底葬身火海。心有余悸的嘉靖命令让人抄写了这本书的副本,至此,史书记载《永乐大典》有正本、副本完好的两套,且副本与正本的格局、装帧如出一辙,副本名为明嘉靖隆庆间内府抄本《永乐大典》。惋惜《大典》副本屡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恰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如今仅存 800 余卷且散落于国际。

  朱棣与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当燕王时期便是在北京就藩。北京地舆位置优胜,古人曾这样点评:“虎踞龙盘,局势雄伟。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全国,诚天府之国也。”北京得天独厚的地舆位置十分贴合朱棣“控四夷以制全国”的政管理念,也便于抵挡蒙古部落的侵扰。

  迁都北京,是朱元璋与朱棣父子俩一脉相承的主意。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明太祖朱元璋曾派太子朱标前往关中调查,方案迁都;惋惜还未得以施行,朱标病逝,朱元璋晚年痛失爱子,迁都之事就此作罢。

  《北京宫城图》(复制品)明(公元1368-1644 年)佚名 现藏我国国家博物馆。此幅北京宫城俯噉图描绘的是刚刚建好的北京宫城。

  自朱棣登基后,北京便成为其“龙兴之地”。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一起也为便于抵挡蒙古部落的侵扰,朱棣决议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并征发全国的能工巧匠到北京参与营建。

  迁都,兹事体大。明朝自树立之初便定都南京,朱棣想要迁都,朝中大臣定见纷歧。一方面,从南京迁都北京耗资巨大,给明朝财务构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轻率迁都北京,破坏了明太祖朱元璋北方边防的均衡装备。朱棣按部就班,从修建皇宫到以北平(即北京)为基地亲身北征,安稳边境,一步步削减北迁顾忌。

  永乐时期确立了北京城垣四至和九个城门,奠定了北京内城的根底,而宫殿(紫禁城)工程则是营建北京的中心工程。以南京皇宫为蓝本,经过长达十四年的修建,紫禁城总算竣工。永乐十八年(1420 年)十一月,朱棣正式揭露宣告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自此,酝酿了十八年的迁都大计总算在朱棣晚年时功德圆满了。

  永乐十八年(1420 年),金碧辉煌的北京宫殿正式竣工。次年正月初一,紫禁城内鼓乐齐鸣,盛况空前。朱棣如愿以偿地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承受四方朝贺。大学士杨荣盛赞:“凡表里文武群臣,与夫四方远藩之长,来觐于庭者,莫不欢欣积极,以为气候雄伟,规划绚丽,卓冠千古,真足以临四方,朝万国,实为圣寿万万年洪福之征。”

  紫禁城修建考究,城内七座宫殿上的修建圆球标志七颗星,一起组成“北斗七星”。午门平面呈凹字性,东西雁翅楼,南北两头四座阙亭顶尖的四个圆球,组成了北斗星的斗魁;中和殿、交泰殿和钦安殿三座宫殿屋顶上的圆球,组成了北斗星的斗杓。

  紫禁城中轴线“北斗七星”的修建布局涵义古代帝王被赋予天权,也便是“君权神授”,把握了北斗七星,就好像把握六合相同控制全国。不只如此,其背面还蕴藏着“镇物”含义。古人以为每一星宿中都住着不同的天神,以寄予驱除凶恶、休养生息等希望。紫禁城在营建时选用“北斗七星”布局,体现了帝王消灾驱邪、迎祥纳瑞的夸姣愿景。

  紫禁城的“紫”也别有考究。绿瓦红墙,“紫”从何而来?首要,“紫”指的是紫薇星垣。我国古代地舆学家将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紫薇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古人以为紫宫是天帝寓居的当地,而帝王正是“天命”,所以用“紫”来表明宫殿,标志空前绝后的皇权。别的,“紫”色彩在古代十分稀有,紫气被以为具有吉利含义,如成语“紫气东来”,唐代诗人杜甫曾作诗:“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营建京师有三大工程,即故宫、天坛、永乐大钟。永乐大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由姚广孝请旨铸钟,铸成高 6.75 米,重 46.5 吨的大钟。

  朱棣戎马终身,忠诚信佛。钟上铸有 23 万字佛经铭文,其间有朱棣亲身撰写的《诸佛名经》。有学者猜想,朱棣铸造大钟的意图一是为了宣扬迁都之举,铸钟标志定鼎;二是借钟宏扬佛法教化众生,宣扬治国抱负;三是“惟功大者钟大”,给自己找到永久的载体,钟声不竭,其自己及煞费苦心写的佛经撒播百世。别的,也有学者觉得,铸钟是为了祭拜逝去的将士亡灵。

  永乐大钟钟声动听动听,经专家测验,其声响振荡频率与音乐上的规范频率相同或类似,轻击时,圆润深重;重击时,淳厚洪亮,音波崎岖,节奏明快高雅。声响最远可传90 里,尾音长达 2 分钟以上,令人称奇叫绝。

  当社会政治经济趋于安稳时,文明艺术的开展也将进入空前的兴盛。明朝的手工业兴旺,经济根底较好,民族资本主义萌发,因战乱中止的丝绸之路重焕活力,文明沟通融汇。

  明永乐年间,青花瓷器经过洪武朝时间短的低落后又迅猛开展,呈现了自元末青花瓷老练以来的第二个顶峰,这一时期被称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期”,青花呈现出淡雅、凝重、古拙、高雅的艺术风貌。国力强盛,对外交易兴盛,文明融合,一些新器形更是遭到中东风格的影响。

  青花瓷的青料以南洋进口的“苏勃泥青”(又称苏泥麻青、苏麻离青、苏泥勃青等)为主,呈现出淡雅亮堂的蓝宝石般色彩,纹饰线条间往往会呈现晕散现象,宛如水墨画在宣纸上所构成的墨晕,错落有致的黑色斑驳与美丽的青花相映成趣,产生了特别的艺术作用。

  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 明 永乐—宣德(公元 1403 年 1435 年),摄于我国国家博物馆

  我国瓷器的开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渡之后,到明代简直变成了由景德镇瓷窑一统全国的局势。特别是内官监宦官郑和受皇命远航西洋,带回了特别钴料“苏勃泥青”,含锰量较低,因此能够大大削减青色中的紫红色彩,在恰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相同艳丽的色泽。因为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呈现黑疵斑驳,更显得深重雅静、浑融冷静。正是永乐时期郑和带回来的特别质料,成果了明朝宣德青花瓷在我国瓷器史上的崇高位置。

  青花缠枝纹贯耳瓶 明 宣德(公元 1426 年—1435 年),摄于我国国家博物馆

  永乐帝不只指使郑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他自己对海洋一直有着特别崇拜,这种崇拜也体现在瓷器的纹样上。在永乐时期,瓷器上多呈现海涛纹、海涛龙纹、海涛怪兽纹。这种崇拜更是连续到宣德年间,据相关计算,这几种纹样在明初永乐、宣德二朝最多。

  此罐通体青花装修,颈饰波浪纹,肩、腹及近足处饰缠枝斑纹,腹饰锦纹,足上饰几许纹。此器因上下粗大健壮,故称“壮罐”。其造型淳厚,纹饰密布丰满,是永乐瓷器中的佳作。

  外壁绘青花翠竹、怪石及花草纹,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青白色釉。碗形体俊美,胎体较薄,釉面光润,造型源自北宋汝窑淡天青釉碗。碗上画面大面积留白,给人以新鲜高雅之视觉感触,彻底摆脱了元代和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瓷器装修烦琐的典型风格的影响,可谓永乐一朝创始瓷器装修新风格的标志性著作。

  此类撇口深腹小碗被称为“压手杯”,因其执手中巨细适中,且杯的重心下移,放置稳妥,故名“压手杯”。此杯外壁饰缠枝西番莲,口沿饰一圈梅斑纹带,圈足饰云纹。碗底花心内篆书“永乐年制”,是永乐官窑青花瓷中仅有署有年款的器物。尔后多有拷贝,尤以清康熙乾隆时期拷贝最为酷似。

  随同永乐年间丝绸之路的衔接,青花瓷远销海外。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协作展中展出部分青花残片,依据估测,这些青花残片所在时代大约在元末至明初,有或许能够分为景德镇御窑的青花瓷片、龙泉官样青瓷以及德化窑的白瓷三类,见证了永乐年间青花瓷器开展的鼎盛,以及国力兴盛布景下明朝对外沟通互通。

  “洁素莹然,甚适于心”是永乐帝对自己心爱瓷器的赞誉。在历代君王中喜欢白瓷者不胜枚举,但是对白瓷情有独钟的,却首推明代永乐皇帝。据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陈述数据显现,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是白瓷碎片,如此清一色的宫殿用瓷,在我国乃至国际宫殿史上也实属稀有。

  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 明 永乐(公元 1403 年—1424 年)摄于我国国家博物馆

  白釉暗花三系罐 明 永乐(公元 1403 年—1424 年)摄于我国国家博物馆

  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经高温烧制。釉下暗花用肉眼难以看出,但经过侧光、放大镜或许灯火透视等,均隐约而现,使本来单一的白色呈现出无与伦比的改变感,给人以亦幻亦真的感觉。马背上叱咤风云的帝王也有着细腻的情感,“白如凝脂、素犹积雪”的甜白瓷,正是一代帝王内心深处的柔情流露。

  与明成祖朱棣相同宠爱白瓷的,还有一位在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佳侣——徐皇后,据《明太宗实录》记载,这位徐皇后“性不喜华饰,自御俭素”。徐氏喜欢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白玉观音,这和朱棣偏心“洁素莹然”的甜白釉瓷器,可谓心照不宣。

  或许在朱家人身上撒播着坚贞不渝的基因,朱棣深受父皇朱元璋与马皇后之间相濡以沫、彼此扶持的影响,朱棣与徐皇后夫妻恩爱、琴瑟和鸣。洪武三年(1371 年)朱元璋下旨将徐氏女(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榜首功臣徐达的女儿)许配朱棣,饱读诗书的将门虎女与文武双全天之骄子就此携手走过漫漫人生路。

  洪武三年(1371 年),徐氏被许配明成祖朱棣。洪武十三年(1381 年),燕王朱棣北平就藩,徐氏随之。“靖难之役”时,徐氏亲登城墙,督战,勇敢反常,鼓舞士气。

  朱棣从燕王生长为一代帝王,与徐氏的爱情历久弥坚。《明太宗实录》曾记载“上勤于政事,或日昃未食,后亦不食以俟。”当朱棣忙于政事无暇用膳时,徐皇后静静等候;当朱棣阅览奏疏、处理国务时,徐皇后则于一旁研墨、服侍茶水。

  徐皇后德才兼备、贞静聪明,对外助成祖管理朝政,兴国安邦;对内为朱棣安慰宫殿,上下齐心。曾撰写《内训》《劝善书》多部书本传世。朱棣也经常称颂说“朕之良师善友,皇后也”“朕的妙善者便是此皇后”。永乐五年(1407 年),徐皇后因病去世,朱棣沉痛之余,决议不复立皇后,也使得永乐一朝后位空缺长达十七年。

  “剔红”是一种雕漆工艺,是在器面上重复涂数十层乃至上百层红漆,待漆干后,再在厚厚的漆上雕琢出浮雕的纹样。明末漆器制作名家黄成所著的《髹饰录》称之为“雕红漆”,是一种“古代奢侈品艺术”。

  历史上明成祖朱棣和清代雍正、乾隆这三帝是剔红艺术“铁粉”。永乐帝特在北京果园厂(专门为明代宫殿制作漆器的当地)敕建漆器作坊,从中足见朱棣对剔红的喜欢。永乐、宣德两个时期所出产的剔红,技能特别精深,被后世公以为漆工艺空前绝后的精品。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宫殿作坊果园厂制作的剔红,上承元代嘉兴西塘剔红“藏锋清楚、隐起园滑”的风格,改个人名款为“大明”款。

  盒八方形,随形圈足。盖面雕松树流云、殿阁曲栏的场景,一长者在院中操琴,另一长者倾听,三个侍童端茶服侍于侧,此操琴图似体现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永乐时期的雕漆盒以蔗段式、蒸饼式为多,八方形者稀有。该盒造型规整正经,漆质温润,雕琢圆熟,为传世佳作。

  永乐大帝差遣郑和下西洋,促进中西文明沟通,郑和带回来的木材,应该是最大的一宗进口商品。

  从已出土的辽、金、元家具来看,明代曾经的家具制作业已较为兴旺,但因我国地舆位置,木材多归于温带落叶,制成的家具风格不高,原料疏松,所以保存至今的明曾经的家具十分少。郑和带回大批优质硬木,特别是“花梨木”,初次呈现在文书记载中。郑和使团随员马欢在其所著的《瀛涯胜览》一书中说到,暹罗国同我国交易的物资包含“其国特产……花梨木”。修于一起代的《明仁宗实录》里也说:“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中止……其采办黎木(即梨木)只依洪武中例,余皆停罢”。

  花梨木色彩不静不喧,适可而止,纹路或隐或现,生动多变;紫檀在各种硬木中质地最坚,份量最重,除多为紫黑色外,有的乌黑如漆,简直看不见纹路。这些随同中西沟通进入大明王朝的木材,促进明式家具简、厚、精、雅的特色,终究构成了别出心裁的“明式家具”的典型风格,更是成为明朝的艺术符号。闻名文物判定家王世襄先生保藏稀有件明式家具,著有《明式家具珍赏》,从中能够窥见明代家具极致高雅。

  朱棣是一位有远见的君王,在海路差遣郑和下西洋,在陆路向西域遣使,在内陆及海洋两个方向翻开视界。

  郑和七次下西洋(公元 1405 年—1433 年)帆海道路示意图 摄于我国国家博物馆

  探究文明是每一位帝王的志趣,既是显现国力,四夷宾服,万国来朝,也是文明沟通互通,更是连续华夏天朝传统的“怀柔远人”之道,罗致蒙元控制者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经验。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唐朝时期胡汉风融汇,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促进中西文明交汇。

  榜葛刺,即今天孟加拉国,是明朝郑和每次远航下西洋必经之地。榜葛刺国王别离于永乐十二年(公元 1414 年)、正统三年(公元 1438 年)两派青鸟使沿海路到我国奉献“麒麟”。朱棣命翰林院修撰沈度写下了一篇《瑞应麒麟颂》,并命宫殿画师将“麒麟”画下,《瑞应麒麟颂》则抄写图上。

  据《明史》记载,明朝时来华朝贡的国家许多,我国式“宗主国—附庸国”系统在地舆规划上达到了最大。明朝永乐十二年(1414 年),当中亚哈烈(Herat﹐今属阿富汗 )等处遣使来贡,朱棣射中官李达﹑吏部员外郎陈诚﹑户部主事李暹等护卫青鸟使回国。

  使者团队历经十七地,触摸了二十余个民族和部落,历时近十个月,于永乐十三年(1415 年)回来北平。永乐十四年(1416 年),陈诚﹑李暹将途中见识撰写成篇,包括山川﹑物资﹑习俗等﹐编成《使西域记》进献。全书共两卷,别离是《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纪》。为后人了解朱棣的外交方针、明朝的朝贡联系以及研讨陆上丝绸之路供给了一手史料。

  “黄金百战穿金甲”,朱棣五次亲征漠北;经略西北,使得因元末战乱中止的丝绸之路重现活力。

  朱棣燕王时期便出征漠北,大获全胜,得明太祖朱元璋盛赞:“肃清沙漠者,燕王也!”在朱棣登基后,在位 22 年期间,竟有 12 次“万寿圣节”在身经百战中度过。他也是我国历史上仅有一位亲征漠北蒙古诸部的汉族皇帝,历史上御驾亲征最远的皇帝。永乐八年(1410 年),亲征鞑靼;永乐十二年(1414 年),亲征瓦剌;永乐二十年(1422 年),再征鞑靼;永乐二十一年(1423 年),亲征阿鲁台;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正月,65 岁的朱棣第五次亲征鞑靼,这一次追击所获甚微,明军粮尽,朱棣只得命令班师回朝,这位不折不扣的“立刻皇帝”于北征回师途中病逝。

  朱棣一直秉持“控四夷制全国”和“华夷一家”政管理念,数次亲征,震慑游牧族,削弱了蒙古残存实力,保护了边境安定,大众得以休养生息,明朝政局得以安稳。正是在海晏河清中,创始明初三大盛世之一的永乐盛世。

  朱棣的政治布局,更是为接下来的仁宣盛世奠定根底。法国历史学家、游牧民族历史文献专家勒内·格鲁塞创造的中亚通史《草原帝国》这样写到:“明朝巨大的永乐皇帝所遵循的方针,即为了打倒忽必烈宗族而扶持年青的开展中的卫拉特实力,是在他身后才收效的。”

  《明史》这样点评朱棣的终身: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懦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今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任人唯贤,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但是清除之际,胡作非为,惭德亦曷可掩哉!

  [4]周乾. 紫禁城古修建中的“天人合一”思维研讨[J].构思与规划,2020(04):5-15.

  [5]赵新图. 郑和下西洋对明代工艺美术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5.